记录了本月领工资几何,上个月盈余几何,欠款几何,本月按日费均会登记在本册上,以供反思核对。
买钢笔,订杂志了,修鞋了,买菜了,都得登记,出一笔进一笔,老百姓的日子都在账本上呢。
管家的媳妇儿管账管钱,她说这个能买,那就能买,她说账上这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了,不能买,那就是不能买。
男人和家里其他人只管着挣钱和提出要求就是了,至于钱和买东西都得经管家媳妇儿手。
在早这个权限也是给刚过门的主家媳妇儿管的,一直管到自己闺女十三四了,懂事了,就得带着闺女学着管家了。
无论闺女出阁与否,大儿媳妇儿一进门,这钱库的钥匙和账本就得从婆婆手里交到新媳妇儿的手里。
没有时间缓和,一般就是新婚第二天新媳妇儿给公婆磕头的时候,敬了茶,接钥匙和账本。
正常来说,新媳妇儿在家已经跟娘家妈学了好些年的管家经验了,不会怵头和麻爪。
这也是为啥早先的人家讲究个门当户对呢,没有娘的姑娘不好找婆家的,说是没有教养。
当然了,这个教养并不单单指素质和人品,还包括管理生活和家庭琐事的能力。
到了这个年代,老一辈儿的传统更是保留了下来,家家都不是宽裕日子,节衣缩食、勤俭节约的生活是所有家庭的主旋律。
匣子里有本账,各人都不觉得亏,老老少少心里也有个谱儿。
李家这样的自然是好的,各个儿都顶事儿,各个都能赚钱的,那匣子里的钱也多,算计的也少。
老大媳妇儿结婚没接账本的时候工资都是她自己收着的,直到今年接了婆婆的钥匙和账本,这才将她自己和李学文的工资归到了公账上。
李顺的工资自不必说,一直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直都在供养着家里人,他是最无私的人,也是家里话语权最高的人。
传统家庭在这个时期就组成了一个奇怪的权利架构,在大事上,倒是成了公公和主事儿媳妇儿商量着办事的情况了。
公公主事,有大局观,有生活经验,儿媳妇儿掌财,能算在小处,能勤俭持家,这种结构让上一辈和下一辈儿的话语权达到了平衡。
公公能打骂儿子,但不能打骂儿媳妇儿,儿媳妇儿能跟婆婆斗气斗嘴,却是不能跟公公开牙骂街。
两个人都是互相尊重着,这事情倒是好商量了,倒是好做决定了。
要不怎么说传统的并不一定是糟粕,有时候是有一些大道理在这里面的。
李家现在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