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样。
所以好多小工只要一赶上连雨天便要来这边躲雨。
四海茶馆名副其实,小伙计们操着一口大碴子味的口音,嚷嚷着门口大茶炉里的茶水免费喝,自拿自取。
当然了,这里是茶馆,不是善堂,免费的茶水只是个名头,在茶炉旁自有一方木箱,上面开了个长条的口。
这茶算是善茶,给所有人取暖驱寒食用,实在钱紧的自然可以拿了桌上的竹筒
去接了喝。
若是不差这仨瓜俩枣的,自然是高昂着脖子迈步进屋去喝那些高档一些的好茶。
有善心仁义之辈,路过茶箱会塞里几毛钱,或者一元两元的,算是与老板同善举。
每当有这种情况,伙计们必然是要高声唱和,某某老板高山义举,普度众生。
起初也是喝茶的多,捐钱的少,后来看那茶炉的火一直在,这钱箱也就慢慢的沉了起来。
古来有茶肆的地方必然有曲艺,但多是草台班子。
为啥叫草台班子,因为这处表演的方台可能是张草席。
四海茶馆的老板喜欢听曲儿,所以知会伙计用了码头上的木箱拼凑出了一张方台。
台上时有说书的,也有唱评弹的,就是没有唱二人转的,很是遗憾。
艺人的赏钱都归艺人所有,四海茶馆分文不取,真应了这四海的好名声。
往日里码头上的管事和工头均是在这里歇脚、喝茶、点名、发放工钱,加上门前的开阔地,这里真成了cbd一般。
你看这处镇子不大,可在这里扛长活的小工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处事标准。
茶馆少有闹事者,盖因他们都懂,能在这里支棚子卖茶水,都不是好惹的。
名声在外,有好有坏,四海茶馆的老板大家经常能见着,为人倒是很和气,店里的伙计也很客气热情。
从上到下均是操着东北口音,茶水煮的好,敢放茶,中午那顿饭油水和盐给的都足,所以这里永远都不缺客人。
晌午十分,雨水依旧,小工们骂骂咧咧地看着老天爷,今天准是要饿肚子了。
有一辆黄包车沿着有些泥泞的大路从公路那边下来,后面还跟着十几台自行车歪歪扭扭的。
等到了茶馆门前,黄包车拼命止住了脚,这才在泥土里稳稳地停了下来。
后面一阵嘈杂,骑着自行车的,带算坐车的人,呼呼啦啦站在门口的得有三十多号人。
懂事的车夫从车下抽出一把雨伞撑开了支在黄包车雨搭边上,一只脚踩着车前杠,躬着身子请车上的大爷下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