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但只有半贯钱。”
“多,多少个?”林老汉还未从震惊中醒过神来,他的小儿子已经兴奋的拉着他的衣袖,颤声道:“爹爹,俺家还剩下三百二十个。”
“一百六十贯!”林老汉在心中盘算着,若是年成好,自己一家大小辛苦一年,也不过几十贯的进帐。如今,这今天大的馅饼已经砸到自己的头上了。
那一日的浏阳是疯狂的一日。运气好的种了玉米的,动了全家老小守护着自家的玉米地,等着商家上门收购。所幸全县玉米数量并不少,唯一的差别只不过是质量的好坏,一贯钱的限价并未被抬高。
除了司马倩之外,许多外地的客商与本地的商家大户也噢到了商机。加入了这场玉米收购战。甚至有一位贩牛客灵机一动,将自己所收的耕牛折价转手后回笼了资金。收了一袋玉米棒子渡了船往北方而去。当日后玉米种子风行大宋的时候。让他赚了个满盆。
相比其他农户,林老汉家的玉米最早被抢购一空,这让他的小儿子高兴得直跳脚。
“爹爹,我以后不上学了,跟着你种玉米!”
林老汉吃惊得自着自己最钟爱的小儿子,手高高的举起,又轻轻的放下,拍着他的脑袋,慈声道:“儿子,爹爹送你上学是让你长见识,知礼仪。若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不求你光宗耀祖,只求你做一个象江大人般的好官,一个心中装着百姓的好官。你明白吗?”
林家小儿子看着一反常态的父亲。若有所思,重重地点点头应道:“爹爹,孩儿明白了。”
数日之后,江耘与杨时同坐一辆轿中穿行与浏阳的闹市之中。
“江大人,这是第三辆了。”杨老先生乐呵呵的掀起轿帘,饶有兴趣的看着前方停在路边让道的轿子。
江耘不好意思道:“杨大人。我也是第一次坐这个浏阳壹号,信不信由你。”
“哈哈,信,如何不信。”杨老先生轻松道。
“我也是问那造纸作坊的掌柜借的。”江耘笑道。
“小子能做到公正两字,老夫也不能怪你这些稀奇古怪的作法。今日只约老夫一人,却是要去何处?”杨时道。
“还是林老汉家。”江耘神秘道。
“怎么,还有金米、银米不成?”杨时讶道。
“却是有一样
是浏阳最后样新事物。江耘攸然道
杨时早已见怪不怪,波澜不惊道:“那便看看罢。”
江耘知道杨大人的胃口已经越来越高,心中不由暗笑:“等到你看到实物,看你还能这般端坐否。”
林老汉早已在路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