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大。
大汉王朝在思想上、制度上、外交上的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这一切都交到了汉武帝手上。
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必然不甘心无为而治。
这就需要一套权威的思想体系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武帝的野心。
窦太后一去世,早已按耐不住的汉武帝立即诏令全国寻天下名士,问治国良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和他的天人三策横空出世。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三个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尊王攘夷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高祖皇帝当年打天下的时候,靠的是武力夺取政权。
但是他却认为,高祖之所以能当皇帝,是因为生下来就是当皇帝的命,这是天意的安排。
当然,并不是他说一句君权神授老百姓就会认可的。
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他吸收阴阳家的阴阳五行等观念,结合儒家的自然法则和人规范,进而引出天子受命于天的核心观点。
他还强调,天道体现于人间,其实质就是三纲五常。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他又强调天人感应。
皇帝受命于天治理人间,如果做的好,老天就会降下祥瑞。
如果做的不好,老天爷就会降下天灾示警,约束皇帝的德行。
而到底什么才是祥瑞,什么才是灾变,这些祥瑞和灾变又预示着什么。
最终解释权又都掌握在儒家手中,进而形成儒家士大夫和帝王之间的思想共识。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解决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治的问题。
汉初分封所产生的历史问题,让每一位皇帝头疼不已。
高祖通过逼诸侯造反剪除异姓王,文帝通过打压诸侯分化同姓王,景帝通过削藩压制诸侯王。
到了武帝这里,再也不用搞什么阴谋阳谋。
直接来一句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回诸侯王的封地。
彻底将先秦时期裂土封侯的旧思想扫进历史垃圾堆,一举解决地方诸侯问题。
真正做到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决的是意识思想问题。
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固然精彩,但社会上的声音多了,老百姓就会陷入茫然而不知接下来的道路该往何处走。
只有统一了思想,社会才能安定下来,才能接着向前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