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笔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挥笔书屋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32章 明代:阳明心学

第332章 明代:阳明心学

儒家学者普遍认为学问是知,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

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可以用做红烧肉来打个比方。

理学认为,做红烧肉的第一步是要先看菜谱。

毕竟菜谱是大厨写的,肯定是没错的。

需要多少肉,切多大的块儿,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肉,调料的比例等等。

先把所有环节都弄明白,然后才能开始动手做。

而心学认为光看菜谱是学不会的,直接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比如第一次做完发现忘了放油,第二次又忘了放盐,多做几次就能总结出自己的菜谱了。

心学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大厨的菜谱不一定适合自己。

心学和理学都是围绕着知与行展开研究的,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理学认为知先于行,当饿了的时候,知道吃什么东西能填饱肚子,所以才会去吃。

也就是对事物的了解与认知,指导着世人的行为。

心学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行先于知。

人最初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需要先有行动,才能总结对事物的认知。

饿了就要吃,吃完了才会知道能不能吃饱。

“知行合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

“首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知就相当于先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

“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

“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

“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阳明才强调实践行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知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

“它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和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

“换句话说,知行合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灵的修行。”

“传统的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善恶关乎行的善恶,所以儒家最为强调的是致良知。”

“你得学好,不能学坏,一旦学坏了,你的行为也就是坏的了。”

“王阳明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限定室友(1v2) 他的视线(西幻1v1)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万国之国 今天美人师尊哭了吗 完蛋!被困在百合黄游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