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了梁思成再三修改的设计方案,选择建造临时的平房校舍,由此也就中断了跟中国营造学社的合作事宜。联大随后去信道谢,并送酬金国币三千元。虽然之后联大没有跟中国营造学社继续合作,但仍聘请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个人为新校舍的工程顾问。
一九三八年九月,联大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开工,基本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完工,包括三十六所临时房舍,均采用简陋的土基墙和木板茅草顶,第二期工程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开工,包括临时房舍五十所,以及图书馆、医院、食堂及其他房舍。二期工程中,学生宿舍为临时房舍规格,教室、办公室作为普通房舍均在屋顶覆盖进口铅铁皮,涂绿色油漆,而图书馆和医院则是唯一保留砖木结构的瓦房,覆盖青瓦顶,新校舍二期预计一九三九年七月竣工。
一九三九年三月,新校舍第二期工程已经备料开工,最初的工作是平整土地、修建围墙、打洋井。自新校舍第一期修建工程开始,联大有许多同学都去新校址看热闹,到第二期工程修建之时,大家早已见怪不怪,加之第二期工程平土时挖出很多墓碑,渐渐就生出许多闹鬼的传言来,去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眼看着新校舍的建造逐渐步入了正轨,联大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心情却十分复杂。他心里微微松了一口气,想着若是新校舍能如期完工,联大校舍的压力将大大缓解,同时他却始终对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心怀歉疚。梅贻琦先生偶然间听闻二位先生准备搬到乡下去住的消息,得知他们要跟随中国营造学社把家搬到昆明东北郊距离昆明八公里的龙泉镇,便决定在他们搬家前去“止园”探望两人。
南城的巡津街地处盘龙江西畔,起于得胜桥头,止于双龙桥头,是豪宅聚集的“摩登一条街”。原先的名字颇具泥土气,叫“大河埂”,清朝时期,由于盘龙江常年泛滥,清政府修筑了用于防汛的岗哨“云津堤”,到清末逐渐形成街道,于民国初年得名巡津街,“巡津街”中的“巡”就是观察、预防的意思,“津”就是指盘龙江。一九一〇年,滇越铁路通车后,不少外国人办的医院、洋行汇集于此,比如法国人创办的甘美医院修建的红瓦黄墙、绿窗半开的巴洛克式小洋楼、赏心悦目、豪华气派的园饭店、设施一流的商务酒店、英美烟草公司、法国龙东公司、徐碧雅洋行、美国三达水火油公司等等。而这些洋人修建西式建筑也渐渐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审美,久而久之,巡津街从以往土里土气的“大河埂”,变成了名流商贾聚集的“洋楼街”。昆明本地大户人家的自建的西式豪宅也开始多了起来,在巡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