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不壮不丽无以重威’的话,非正言。魏主常常以为资财是军国之根本,不可轻费,至于赏赐,他只赏赐那些战死及有功之家,亲戚贵宠都没有份;他又明于知人,有时从行伍之中选拔才士,他只重才用,不重出身,同时赏不违贱,罚不避贵,即使是宠爱之人违法,他也不加宽恕。他常说:‘法,我与天下共,怎敢轻!’但魏主生性残忍,果于杀戮,往往刚杀之又后悔。伐夏之前,他的大臣北平王长孙嵩极力谏阻,魏主大怒,以长孙嵩任职贪污为名,命令武士楸着他的头来撞击地面侮辱他,全然不顾长孙嵩历仕四朝且年已七旬。”
朱修之对魏主的介绍,多少带有他个人的主观倾向,但他毕竟让刘义隆对拓跋焘有了新的认识。原先在刘义隆的心目中,拓跋焘不过是个长于骑射的壮汉莽夫,是一个未脱荒野习性的荒外人,什么魏的“皇帝”,最多不过算是一个生长于荒野中的酋长而已。即使自即大位后,他听人说起拓跋焘在北方东奔西突灭了一些小国取得了一次次胜利,他仍然认为拓跋焘不过只是一个奔腾于莽莽草原浩瀚戈壁之中的凶狡有余仁义不足的部落酋长。因此听朱修之说起拓跋焘使武士羞辱高龄大臣长孙嵩,他并不感到一丝惊讶,真正让他感到吃惊的,是听到拓跋焘明于知人赏罚分明。尤其是他能以吴起“在德不在险”的话来辩驳臣下所引萧何“不壮不丽无以重威”,更让他吃惊不已。
不仅如此,刘义隆还知道拓跋焘的臣下中还有像崔浩那样的汉儒谋臣,原来他们并不都是蛮荒之人。
轻言北伐,原来是一件多么随意的事!
接见了朱修之之后,刘义隆自闭于宫中,数日不出。
在闭宫不出的数日后,刘义隆有感于魏人所为,亲自拟写了一条诏书:
“近来军役屡兴,国用增广,储备不足,百度尚繁。宜存俭约,以应事实。内外可通共详思,务令节俭。”
第四十四章 潘美人的独特礼物
在北伐败辱之后,刘义隆忧郁了一个春季。
到了初夏,他才仿佛苏醒过来,也才有兴致着手做他应该做的事务。
一次晚间席散,刘义隆兴致很高。顶着头上的一轮明月,他正神采飞扬地走在后宫寂静的石板路上。刚才,他可差一点就捅了漏子。原来,有几个从北方投奔归顺的中原人士和将领,到京都已有些时日了,他因为没有心情,所以按惯例举行的宴请就一直拖延着。今天,刘义隆特意在太极殿一并宴请了他们,彭城王及殷景仁等大臣也参加了宴会。席间,几盅酒之后,刘义隆就转身大声问尚书库部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