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到京都,刘义隆就把他安排到台城北郊的鸡笼山,让他在那里开学馆,使百余人师从他学儒学。有时候,刘义隆自己也和太子一道去听他讲学。
与此同时,刘义隆又留心其它诸学,想趁儒学兴起的大好时机让更多的学者挥他们的长处。于是丹阳尹何尚之创立了玄学——因何尚之在城南立学馆,所以世人称其为“南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创立了史学,司徒参军谢元创立了文学。时人并称之为“四学”。
一时间,京都学风蔚然。
这样的学风,也让刘义隆颇有感慨。他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先帝有丰富的战阵的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指挥韬略,为此,他常常嗟叹不已;但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他在展了生产,治理好国家的同时,完成了先帝当年想做而没有来得及做,也没有能力做的事——先帝在世时也是颇为仰慕名士风流的,每念及此,他又会流露出几分自矜之色。
这一天,刘义隆的车驾再次到鸡笼山雷次宗的学馆听他讲授《毛诗》。听讲完毕,他兴犹未尽,就又到何尚之的史学馆去听讲三国史。归来的午后,刘义隆在太极西堂和领军将军刘湛谈起三国的历史,刚提升不久的殿中将军沈庆之侍坐于侧。——刘义隆对刘湛的所作所为虽有所耳闻,但表面上却一如既往,礼待他不异往日。
当谈到诸葛亮北伐中原数遭败辱的时候,刘义隆说:
“有人从蜀中回来,听当地长老说陈寿当年曾做过诸葛亮身边主办文书的佐吏,因曾经有过失而被诸葛亮鞭打至百下,所以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武侯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和民间传说大不相同。领军以为陈寿所评是否允当?”
“陈寿评孔明,依臣所见,有过美之誉,并无怀恨之言。为何这么说呢?孔明辅佐刘备,正处于天下鼎沸之际,英雄奋之时,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但最终却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吴,穷守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实在属于下策。以此看来,拿他和南越王赵佗比,或可相类;但陈寿却说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拿他和管仲、萧何相比,这不是过誉吗?况且孔明已据有西蜀山险之固,然而却不识时宜,不自量力,严威峻法,控勒百姓,矜才负能,高自标许,妄图凭边夷之众与中原相抗衡: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延误失会,结果受挫败北;后来又入秦川,不再攻城,改求野战。魏人知晓其意,因此闭垒坚守以逸待劳,以不战而胜之。孔明最终智穷势尽,病而死。以此看来,孔明所为,和那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