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次战争后天下归附,黄帝由此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
逐鹿、阪泉大战使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共同发展,推动了原有的氏族部落发生分化改组,并使各个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交错居住、互相通婚,这样就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界限,奠定了华夏民族形成的基础。分散的各个部落的杂错和融合、战争和联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华夏民族就是这样形成的。
2。盘庚迁都的分界线
盘庚迁都是商朝的分界线。之前的早商,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屡次迁都,到汤的九世孙盘庚继位迁都于殷后,才逐渐稳定下来,进入鼎盛时期。汤建商以后,商氏族部落向奴隶制国家转化,初步建立了专制王权,但王位继承制尚未固定,就出现了王位纷争的“九世之乱”,国势几度衰退,政治力量削弱。臣服于商的各国也纷纷挣脱其控制。面对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刚继位的盘庚力排众议,断然决定迁都于殷。在此过程中,旧部落贵族外力被削弱,专制王权得到加强,商历时几代的动乱终于平息了。于是建立了稳定的奴隶秩序,结束了流徙不定的生活,创造出繁荣的青铜文化。
在商朝初期的历史上,由于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新王即位时,曾多次采取迁都的办法,一方面摆脱王族争权夺利的状况,另一方面找更合适的地方营建自己的势力,加强对诸侯、方国的控制。盘庚继位后,也面临着国势衰弱的复杂局面。王朝统治危机四伏,内部矛盾斗争激烈。由于商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存,还不是严格的传子制,因此每当一位商王去世,都会引起一场争夺。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王室之争使得诸侯、方国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再向王朝进贡。盘庚即位时,发生了彭、韦二方伯的叛乱,北方和西北方的土族、羌族也日益强大,对商的统治造成很大威胁。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新王盘庚不停地思索寻找解救的办法。作为有雄心的新王,盘庚想效法先祖来一场变革,但他遇到的阻力也前所未有。为改变国势的衰弱,盘庚毅然决定师从先祖,再一次迁都。
迁都于殷,盘庚是经过了周密考虑的。新都殷地处黄河以北,洹河之滨,不仅有着优厚的地理条件,还有着可控四方的战略优势,可以有效防御北方、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侵扰。另外,殷还是商的先祖起源活动的地方,盘庚以恢复“成汤之政”。
为目标,有利于号召人民。从政治上来说,迁殷之后远离了旧都奄今山东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