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当前局面有些出了赵顼事前的估计,但赵顼亦是没有迟疑,笑道:“既然如此,便请政事堂安排此事吧,请孟圣入文庙,翰林院、诸阁、秘书省等,将《孟子》一书提入经部,广告天下。”
王珪蔡确等人齐齐起身听命。
走出迩英殿,苏允感觉晕乎乎。
此事,就这么成了?
原本他还准备着要跟人大战几百回合,然后《孟子集注》还要经受诸多的考验,但今日他仅仅是演讲了一番,然后,就看着张璪、王珪等人演了一场大戏,事情就稀里糊涂的成了?孟子入文庙,《孟子》一书成经学,而他苏允的《孟子集注》,自今日起,便是被朝廷认可的孟子官方注疏了?
苏允觉得很荒诞。
尤其是王珪张璪这两人本该是一个阵营的铁三角,但现在却是直接闹翻了,在经筵上面相互捅刀子,如此荒诞的局面,自己竟是亲自见证了!
哈!
苏允此时深刻意识到一个事情,便是在政斗极为剧烈的时候,再荒诞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而且若不是身在其中看得清楚的时候,你甚至都觉得那些大人物们都是蠢货。
后世苏允看史书、看电影、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觉得里面的大人物做出来的决策显得很蠢,然后会有一种错觉:我上的话比他们厉害多了!
但今日的事情让他忽然明白了:不是他们蠢,而是身在局中的时候,有无数种情况让他们不得不做当下的决策。
比如张璪,今日他若是不向赵顼纳这个投名状,他这个参知政事是做不了多久的,估计很快就会外放了。
党争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张璪这样的人来说,党争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做官啊!
而他今日的投名状,亦是为了保住参知政事之位,亦是为了做官。
所以,他看似与王珪决裂,但这个决策于他自己的利益来说,一点毛病都没有。
而王珪的做法同样也没有问题,他为官的根本便是紧紧跟随赵顼,便如他自己所说,他才不是什么新党,他是帝党!
王珪不是愚蠢,相反他极聪明,他的目标是做赵顼的陈执中。
陈执中是仁宗时候的宰相,出身极好,但自己是荫官,但因为紧紧跟随仁宗的脚步,仁宗极喜欢他。
虽说很多朝廷大臣看不起陈执中,认为他没有才能,但他死后,仁宗却为了给他一个好的谥号,甚至与大臣争执了许久,最终在他的坚持之下,给了一个不错的谥号。
所以,什么张璪、李定、舒亶、何正臣,大家关系走得近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