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舆论
广州皇宫,清晨时分,六百名新科进士各自肃立,站在太和殿广场之前
殿试一般并无落榜之说,除非考生在答卷之时违逆犯上,否则一般不会有人黜落
此时六百余名贡士经过殿试以后,已经成功变为朝廷的新科进士
一众新科进士身着蓝罗袍站在阶下,而朱朗则是领着朝中百官,站在太和殿门前
“自甲申以来,社稷动荡,礼仪沦丧,至今日朝廷终于再次开科取士,延揽贤才”
“你等既是甲申年后朝廷的第一批进士,也是孤在粤省立朝以后,亲手所取的第一批士人”
“东虏威逼,国事艰难,朝廷此时取士非为辞章之臣,而为得实干之才”
“古语云宰相必发于州部,猛将必起于行伍,你等这批进士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今次朝廷所取进士,无论一甲二甲三甲,一年以后都要外放州县历事磨炼”
朱朗身后,瞿式耜等人脸上却是神色平静,此事监国殿下早已与内阁众臣商议过,而一众阁臣也并无人反对
瞿式耜也好吕大器也罢,这些历经过甲申之变的大臣,大多都有经略一方的经历,他们也比旁人更清楚,拥有实务经历的重要性
大明进士的培养过程其实很不合理,第三甲的进士因为名次靠后会外放
但一甲以及二甲之中最精英的一批进士,在经过馆选后,却都会留在京中培养
许多馆选进士自考中进士以后,便一直在京中做官,大批尚书侍郎一级的官员在升任之时,甚至都没有过治理地方的经历
这些一直在京中流转的官吏,谈文章道德拉帮结派自是一把好手,但一旦要处理实际事务,便会漏洞百出
大明承平之时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在眼下这等乱世,这些只会袖手空谈的官吏根本毫无用处
明末为什么这么多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士绅官吏,因为这些清流词臣出身的大臣,根本就没有能力组织人力守城御敌
在乱匪鞑子进抵城下之时,这些人可不就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了吗
朱朗与内阁众臣商议以后,粤省朝廷对新科进士的培养路线也发生了改动,第三甲的进士在培训三月后,仍要直接外放
一二甲的进士则先在六部观政历事半年,半年以后,朝廷将派出的资深官吏对这些新科士人进行培训
一众新晋进士在被教导过刑名,粮赋等基本政务以后,这些人同样全部要外放州县,出任基层官吏
至于这些人之后能不能再从地方杀回中枢,便要看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