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购铜,铸钱成本是百斤十二两,而现在明廷用走私铜料铸成铜钱以后,总成本却只有九两
大明铸钱百斤铜钱可铸钱二十贯,明廷在将新钱与米粮绑定以后,新钱币值已经稳定在一贯一两的比率上
明廷如今每用铜百斤铸钱,便可盈利十一两银子,明廷去年单从铸钱一项,便凭空盈利三十三万两
如今铸钱已经成了明廷收入的一大支柱,几乎已经要赶超朝廷去年所收得的商税朱朗听到此处,又是开口问道
“朝廷欲扩大铸钱规模,海贸司今年可能提高购铜量”
郑泰闻言却是没有立即回应,思索片刻,这才开口回道
“朝廷官船数量有限,三百万斤铜料基本已是运力极限,但除官船外,朝廷却可动员民间商船,在返程时经停琉球,协助朝廷运铜”
“若是加上民间运力,朝廷每年运回六百万斤铜料应不成问题”
“但铜料好运,丝货却是不足,倭国资质丝货紧俏,萨摩平户两藩如今卖铜只要丝货绸缎,其余瓷器生漆等物一概不要”
“若是将丝货用于购铜,那今年海贸司的盈利恐会大幅下降”
明廷获取走私渠道以后,已经大幅减少在长崎的购铜量,只是象征性的采购一些,用以掩人耳目
但海贸司与长崎的贸易并没有中断,明廷每年仍旧将大量的中原货品运至长崎倾销,赚取暴利
明廷如今掌控的地域之中,只有闽粤两省有丝货产出,海贸司每年所能购得的丝货都有大致的定额
丝货乃是此时跨洋贸易的核心货品,无论倭国还是南洋,都对丝货存在着旺盛的需求,海贸司不可能把丝货全部买走,还要留下一部分供给民间海商,运往南洋贩卖
明廷若将两省丝货尽皆抽走,民间海贸产业必将遭受极大影响
明廷真正的丝货生产中心,其实是太湖沿岸的苏松常嘉湖等地,但如今这些地方皆被清廷占据,郑家虽然在江南也有些渠道,但能够走私过来的数量仍然极为有限
若是海贸司将本用于长崎交易的丝货用来购铜,就相当于把倭国境内丝货贸易的利润,转移给了萨摩两藩,海贸司今年的盈利恐怕也不会太好看
海贸司的盈利直接归入内库,这可是朱朗的钱,虽然换成铜料以后,朱朗令人铸钱同样也能盈利,但少赚不就等于亏了吗,这如何能忍
朱朗思索片刻,便开口说道
“今年购铜数量要提升,但海贸之利也不能少,既是闽粤的丝货不足,那就从江南拿货”
生丝织出来的是绫罗绸缎,而清廷那群鞑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