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上找来的几条十来米长帆船,都是民国前后的老样式,甚至夏天还有脱得光条条的拉船纤夫。
所以在江州已经看不到这种原汁原味的老码头场景,也成了剧组的重点拍摄区域。
两人沿着岸边货场靠近拍摄区的时候,几乎所有码头力夫、把头,靠着码头吃饭的人全都被张罗进去当群演。
看见让卫东靠近还不少人忙着抬手打招呼,差点破坏了拍摄。
让卫东连忙示意别打扰。
还好电视摄像机不像电影胶片那么珍贵,金卓群现在更是对出品人态度极好:“正好,今天这出戏绝对很出彩!”
让卫东就跟他并肩看。
托了几十年没啥大变化的福,起码镜头可以锁定的码头阶梯周围那些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吊脚楼,完全不用担心穿帮。
甚至连群演们身上的破补丁衣裤都不用道具操心,只需要都做上还带辫子的清末发型就成。
电喇叭喊了好几遍,一声开拍,整个凝固的码头瞬间鲜活起来。
还是力夫们干自己的活儿,估计连他们的工作都没耽误。
汪志文从台阶最高处这么走下来,手里提的竹编籘箱还是从董家邻居那借的老物件。
三部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远景近景的走了两三遍,最后踏上一条顺流而下的帆船。
导演一个手势,真正的船老大喊声号子,一群辫子水手娴熟的把江帆嘭的一声拉到十几米高的桅杆上绷开。
那种饱经岁月洗礼的船帆都修修补补了好多地方,绝对是道具最喜欢的真实感。
愈发衬得站在船头远眺的年轻人,唯一剃了短发的革命者身影是那么的孤傲不凡。
港妹据说这几年都没少跟着她哥的电影公司片场看热闹,都觉得这场面大气磅礴。
孤帆远影的无声,却比慷慨激昂更有力度。
金卓群却小声的问让卫东:“我们……有可能在平京去修一栋楼吗?”
你特么的是真敢想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