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眼总工夏中全,坦然地讲道:“为了保证发动机的设计精度,最好是交给……嗯,是这样。”
交给谁他没说,数控技术在红星厂内部属于保密项目,奉城那边只有技术小组和保密车间的技工知道。
京城这边是技术处和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和工程师们知道。
虽然知道的人很多,但关键性和重要性是不用强调的。
红星厂保卫组保密科不是吃素的,查到了真要动手的。
因为有杨骏在场,所以他含糊了一下,继续讲道:“不仅仅是发动机,二代底盘技术和传动技术。”
工程师配合地准备好了相关的图纸,王志点着上面解释道:“这些精密零部件最好都要执行这一生产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设计指标。”
“相比较一代发动机,革新了设计思路,吸取了先进经验,使用了新的缸体材料和生产技术的二代发动机至少能提升百分之三十的动力,以及减少百分之二十五的燃油消耗……”
李学武手扶着额头,听着他的介绍,心里也在盘算着具体的数据。
你是不是觉得提升百分之三十的动力,减少百分之二十五的燃油消耗,这数据有点太过于夸张了?
二代比一代提升了这么多?
关于这一点,李学武还是能够理解的,不是红星羚羊二代发动机有多牛哔,而是一代发动机太垃圾了。
完全仿制的威利斯发动机,仅在当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提升。
也就是说,将近三十年前的技术了,不然红星厂也不能快速吃透它。
这款发动机唯一的优点就是简单,简单到红星厂这种零基础的小白借着时代的红利攒了一波技术就给吃了下去。
而在吃透这一发动机设计思路和技术的红星厂发动机研究所推陈出新,借助不断引进的先进技术,快速点满了科技树,开始走自主研发。
生产条件因为李学武的灵机一动,从原本的捉襟见肘,成了现在的绰绰有余,项目这边弹冠相庆。
因为生产条件的提升,设计难度被大大降低了,至少在生产工艺方面,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基础。
王志所强调的,这些精密零部件必须交由数控车床来生产,就是这个原因。
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是以实现数控生产为依据,现在要交付设计了,自然也要强调这一生产思路。
当然,真要实现了这一思路,那提升的差距可不就是这么大嘛!
原本百公里十五个油,现在十一个多一点,差距大不大?
原本六十匹马力,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