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人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这个美丽的梦境中,庄子与蝴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这也隐喻着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与物融为一体,人不再受物质世界的限制而实现了无所待,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由快乐的。”
刘彻:庄子《齐物论》的高深智慧,是解决世人纷争的方法。
如果要在圣贤中找一个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庄子。
当然,用智慧通天这个词,未免显得不沉稳。
但他认为,这是对庄子最好的定义。
在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辩证思想等较多观点。
无论世人从那一个观点进入,都能够一窥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可以说,在众多哲学家中,能像庄子这样洞察人性、万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并找到终极性解决方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遥游》。
据说,庄子在写完逍遥游后,心境非常敞开,享受到了精神逍遥带来的愉悦感。
庄子也希望更多的人达到自己的这个境界,共享这种高级享受。
但庄子发现世人精神被束缚在各种是非、概念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学派纷争造成的困惑,于是写了《齐物论》。
在《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之间在根本上并没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谓齐物,就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通过一个能够吾丧我的高人南国子綦与学生的对话。
道明了一个道理,事物不同,所发出的见解不同。
庄子首先通过南国子綦的口,提出了人籁、地籁、天籁的世界本相。
并指明了一般人只知道人籁而已,修为稍微高一点的人,可能还知道地籁,但天籁却很少有人知道。
然后,南国子綦用树林里各种形状各异的树洞,在风吹过之后,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说明。
风是一样的风,但那些树洞因为各自不同的造型。
所发出的声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声,有点像射箭声,有点像喊叫声。在这里,庄子已经给了世人启示。
事物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
但如果把这种自我感受认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子綦的学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