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户部却征得海军衙门同意,正式宣布,太后万寿需款,海军停购舰艇二年。快舰买不成了,至少快炮也该多买几尊吧。朝鲜局势吃紧时,李鸿章循部下之请,要海军衙门拨款六十万两购快炮20尊替代各主要舰艇的慢炮,而户、海两处竟一毛不拔。李鸿章不得已,乃自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暂且购次等快炮12尊,以平海军官兵积愤。
那么,为修颐和园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呢?言人人殊,难究其详。据说将清漪园改建成颐和园的初期预算竟为白银一万万两,可用以增建10支北洋舰队而有余;而实际估计达一千万至三千万两。具体项目,人们举出,李鸿章与奕譞以所谓“建军祝寿”,在颐和园万寿山修建工程中挖“昆明湖”,办“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名义令各省捐输,共计二百六十余万两,存于天津洋行生息。
然近年来,清史专家王道成等教授认为,慈禧太后并没有挪用那么多的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对海军建设影响不大。
首先,光绪九年(1883年)清廷并未为海军筹款三千万两,终光绪一朝也未曾有过这样的事;光绪元年(1874年)规定北洋、南洋海军每年各四百万两的经费,从来也未全部兑现过。有时“仅及原议拨四分之一”,有时“大半无着,岁各仅得银数十万”,即便全部挪用,也不足人们印象之数。
其次,颐和园为海军衙门承修,经费也为海军衙门筹措,但并不等于海军经费全部或大部均用于修建颐和园。从史料上看,修建颐和园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从海军军费中拨给。据总理海军事务的奕譞、奕劻等的奏折,如海军经费每年果能全数拨给,则可勉强支撑,腾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费用大约在每年二十万两左右,但这是他们的设想,有无实行,目前没有史料证明。二、海军巨款息银。即上述李鸿章与奕譞以办“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名义令各省捐输(实是“筹银”)、存天津洋行生息的银两。时两广认筹银一百万两;两江认筹银七十万两;湖广认筹银四十万两;四川认筹银二十万两;江西认筹银十万两;直隶认筹银二十万两等,称“海军巨款”。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至十八年三月解往天津存入洋行生息。至甲午战前,这笔“海军巨款”本金一直未动,息金数额及颐和园如何动用史料未载,按上表累计本银一百多万两,息银三十多万两,可供参阅。三、光绪十五年后的“新海防捐”垫款。所谓垫款是要由上述“海军巨款息金”归还的。“新海防捐”每年约收一百八十万两左右,为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