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朝中文武多谏阻北伐,帝将遣散骑侍郎秋当前往咨访”。
要不了几日,使者到了,谢晦不就知道了吗?傅亮何必多此一举?
原来傅亮担心年轻气盛的谢晦在答诏时出言不当触犯了龙颜——毕竟,新帝已经十九岁了,帝已亲政,许多事,帝自会安排;出自对谢的尊重,且又联姻皇家,所以帝才特意千里咨访。
傅亮有必要为谢晦的答诏担心吗?
是的,他有必要这么担心,也有必要派出一个信使。现在这个时候,是非常时期;是非常时期,就不要出什么乱子。毕竟,他们是一根绳子上拴着的蚂蚱。
谢晦为人,年轻气盛。初任荆州,他曾沾沾自喜。临行,他去和叔父光禄大夫谢澹辞行,叔父问他年岁,他答:“三十五!”叔父见他掩饰不住的自矜之色,笑着说:“荀中郎二十七已任北府都督。你和他比,已经老了!”谢晦听了,满脸愧色。荀中郎即前朝的荀羡,他在二十七岁时被授为北中郎将、徐州刺史。
起初,新帝入住了太极殿,谢晦担心帝改用他人任荆州,心中不安,他又担心留在京都不能脱身。结果新帝并没有马上主持政务,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傅手中。等到率领精兵旧将从新亭出,刚跳入船中的谢晦回望石头城,得意地对左右说:“今日终得脱身了!”又说:“当年苏峻曾说过‘我能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今有同感!”廷尉,指监狱。在山头上看着廷尉,那是没有什么担忧的;要是反过来,蹲在廷尉里透过铁窗遥望山头,那可是件大苦事!
到了江陵,其时受新帝委托王华留守江陵,谢晦担心将来受祸,就厚结王华。在为王华回京送别时,谢晦曾对王华说:“二女已许配皇家。恨无第三女以配卿之长子嗣!”王华听了,心知肚明:王家虽也是江左望族,但长子王嗣平庸才劣,身世显赫的谢晦纵有八女、九女,哪又会看上他呢!
直到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正月,傅亮所说的新帝的使者秋当一直没有到来,谢晦却等来了在宫中任黄门侍郎的弟弟谢曒的密使,密使给他带来了一条令人惊恐的消息:朝廷近日安排异常,似乎不同于北伐。
傅亮所言怎会有假?精明的弟弟又绝非行为造次之人!究竟哪一个是真的?抑或都是假的?这一回,轮到远在江陵的谢晦遥不知三千里之外的朝中的实情了。
在江陵的厅事(官府的厅堂)内,徘徊不定的谢晦在等着他的僚佐、年近六旬的咨议参军何承天。
何承天刚坐定,谢晦就把傅亮的私信递给了他。
“参军,傅令何故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