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但畏惧官军,不敢向前——也许他也不想向前。接着连日大雨,参军刘和之劝庾登之战:
“今雨虽大,但彼此都有雨。不然的话,等到台军大至,力强难制;不如急出击,挫其前锋,也可鼓我斗志。”台军指朝廷军队。
是战还是不战?小胜还是大胜?为将来计,胜了好还是暂且观望?这都让不得已做了前锋的庾登之颇费踌躇。考虑再三,于是他下令将士立即准备无数大袋子,袋内装满茅草挂在桅樯上。
谢晦大军到了以后,就问准备那么多大袋子干什么,庾登之就告诉他这是为了火攻敌舰,但用火须待晴日。想着也许能再现赤壁东风助周郎的事,谢晦肯,说“等待天助吧”,于是西军在巴陵停军十五日。在此期间,谢晦才知道皇上亲自率大军出都,江州刺史王弘任司徒、兼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与彭城王义康留守京都。
十五日后,谢晦在彭城洲亲自指挥攻击台军前锋萧欣,他的部将中兵参军孔延秀率三千江陵武士力战,而萧欣只是退到阵后拥盾自卫。两军在6地上相对峙时,萧欣又率先从军中退到事先所预备的船中,于是台军失了斗志,大败而退。孔延秀乘胜追击,又摧毁彭城洲洲口的栅栏。
诸将见如此败势,就都劝到彦之退回夏口,到彦之以为退师有辱使命,不听,于是稍退至隐圻(在彭城矶东,如山北)。
与此同时,雍州刺史刘粹受帝命自6路袭击江陵,而谢晦已早有安排。当刘粹派其弟竟陵太守刘道济和台军将领沈敞之到达江陵城北的沙桥时,正中了司马周的埋伏。周万余人以逸待劳,全力以战,结果大败刘粹军,襄阳将士死伤过半。
初战告捷,谢晦面露得意之色,以为将无往而不胜。
因何承天留守江陵,谢晦就在军中亲自拟写表疏,希望皇上“遣一乘之使,赐咫尺之书,臣便勒众回师,退保江陵”,不然,“将长驱电扫,直入石头,枭翦元凶,诛夷恶,吊二公之冤魂,泄私门之祸痛;然后自缚廷尉,甘赴鼎镬,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在取得初步的胜利之后说出这样的话,这多少带有些威胁的味道,年轻气盛的皇上会接受它吗?
当初,谢晦与徐、傅等商定自全之计:谢晦据上流江陵,檀道济镇守广陵,各拥强兵,足以控制朝廷;徐、傅居殿中掌握重权,可得持久。得知徐、傅被诛,谢晦就估计道济必不能自全。到彦之退兵隐圻之后,谢晦却获知檀道济领兵继到彦之之后西上,现在二军已合,这使他一时惊慌失措,不知计从何出。
他登上楼船高处东望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