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边,治其大不敬之罪,下令严加审讯,最后将参与该书编撰和刻印的人及其父兄弟子15岁以上的70人处斩,18人凌迟,数百人流放为奴。更为残忍的是,清廷还将庄廷珑开棺戮尸,并将其家产查封。清统治者借“明史案”警告汉族人士,借此教训读书人不要再思慕明朝、藐视当朝。这一案开以后文字狱的先例。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发生了戴名世《南山集》案,下狱致死者甚多。
雍正年间也有好几次文字狱。康熙朝文字狱主要是压制反清思想,而雍正时则较多用来作为罗织罪名打击政敌的手段,“查嗣庭试题案”就是其中着名的大案。雍正四年1726,礼部左郎查嗣庭出任江西正考官,以《诗经·商颂·玄鸟》中“维民所止”。
一句为考题,被雍正歪曲为维、止二字乃是雍正二字去头,因而大怒将其下狱。查嗣庭病死狱中,雍正将其戮尸,家产入公,其兄、子、侄或遭流放或被斩。查嗣庭案虽缘起文字之祸,但实际上是雍正用来打击科场朋党、巩固皇权的引子。
文字狱到了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当时文网特别严密,望文附会、滥杀无辜的情况更加严重。如江西举人因排列康、雍、乾三帝庙号名字,临文不讳而遭斩;河南刘峨印卖《圣读实录》教应考童生如何避讳,因罗列应避讳诸帝名字而被处决;文人全祖望做诗歌颂顺治帝,有“为我讨贼清乾坤”之句,湖南学政胡中藻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都被认为故意影射诬蔑大清而获罪。这些文字狱,大部分在政治上并没有反清的意思,而清统治者捕风捉影,大动干戈,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震动。
文字狱是清文化专制主义到达顶峰的表现,它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使许多知识分子皓首穷经,脱离现实,不敢过问时事,影响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严重阻碍了文化乃至社会的进步。
63。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便封他们为王,给予高官厚禄。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
“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吴三桂所部藩兵,五丁为一甲,二百甲置一佐领,共53佐领,还有忠勇五营、义勇五营,1。2万人,援剿四镇1。2万人。此外,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