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农具的刘老村长道。
刘老村长放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看着儿子焦虑的模样,脸上也布满了愁云,无奈地叹息道:“是啊,这事儿棘手,咱得赶紧想想法子。这好不容易才把合作社办起来,可不能就这么垮了。”
父子俩正愁眉不展之际,郑建国和侯亮平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
刘老儿子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急忙迎上去,声音略带颤抖地:“郑大哥,侯大哥,你们来得正好。
现在原材料供应不足,周边几个村子的原料源也不稳定,再这样下去,咱这合作社刚起步就得摔跟头。”
郑建国和侯亮平对视一眼,神色凝重。
郑建国微微皱眉,目光坚定地:“别慌,孩子,咱们一起想办法,肯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侯亮平也在一旁点头,拍了拍刘老儿子的肩膀,安慰道:“是啊,咱们遇到过那么多困难,不都一步步走过来了吗?这一次也一定校”
一番商讨后,郑建国和侯亮平决定外出寻找可靠货源。
他们来到周边繁华的城镇集市,这里人声鼎沸,喧闹非凡。
各种摊位琳琅满目,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独特的市井交响曲。
郑建国和侯亮平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逢人就打听哪里有优质且稳定供应手工原材料的商家。
他们从街头走到街尾,汗水浸湿了后背,可收获的却只是一些零散且不靠谱的信息。
“大哥,您知道哪儿有大量卖编织材料的吗?要质量好,能长期供货的。”
侯亮平拦住一位挑着担子的商贩,满怀期待地问道。
商贩皱了皱眉头,摇了摇头:“不太清楚,我这都是本买卖,你得去问问那些大批发商。”
第一下来,两人虽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心情格外沉重。
侯亮平有些气馁地坐在街边的长椅上,揉了揉酸痛的双腿,抱怨道:“这找个货源咋这么难呢?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合作社就因为这点事儿黄了啊。”
郑建国坐在他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别灰心,明咱们再去几家加工厂看看,肯定能有线索。”
次日,他们又奔赴几家型原材料加工厂。
在一家编织材料加工厂,侯亮平走进略显昏暗的厂房,找到老板,急切地询问:“老板,您这的货能不能长期稳定供应?我们有个合作社,需求量不。”
老板是个中年大叔,满脸疲惫,他无奈地摆摆手,面露难色:“近期订单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